[光陰的故事] 北大五千測驗賽的前世今生

發表於 2014/07/24 19,983 次點閱 6 人收藏 13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看看這張泛黃的老照片,有沒有幾個熟悉的身影?


(照片來源:運動筆記

十年之間,這個當初憑著年輕氣盛在最前方領跑的小夥子,如今已成為台灣馬拉松的指標跑者之一,沒錯,他是當年的張嘉哲,十年前,十年後,勇於領跑的霸氣仍在,也造就他在馬拉松領域的傑出表現。這張有歷史的照片中還有中生代的鄭子健(右二),以及路跑賽的頒獎台常客何志豐(右三)。

你也許會以為這是什麼全大運或錦標賽,眾家好手齊聚一堂競逐獎牌,那你可就錯了,這是一場你也有機會參與其中的活動—台北市五千公尺測驗賽。奧運級的場地、傍晚全開的場地照明,全面管制封閉的內側跑道,以及體院田徑跑者們為你鳴槍計圈,完全免費,還能一睹高手疾走的風采。

有這麼好的事?在這週週有路跑賽,辦活動超好賺的時代,主辦單位是佛心來著、在做慈善事業嗎?的確是這樣沒錯,憑著一股對長跑運動的熱愛,台北市長跑協會會長蔡文雄曾經從2002年到2007,連續五年,每月第四週週六下午4:00至晚間8: 00舉辦市民5000公尺比賽,完全免費,只怕你不來跑。

7年後的今天,2014年台北市5000公尺挑戰賽再度鳴槍起跑,當年的小夥子如今都已成為成熟有經驗的跑者,而蔡文雄那股對長跑運動的熱情不變,挑戰賽仍然免收一毛錢,看到市民跑者們跑得開心,就是他最大的回報。


(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台北市五千公尺挑戰賽的催生者是台北市長跑協會,這個聽起來好像很順但又不太熟悉的名稱,可是有著源遠流長的故事,堪稱台灣路跑界的活歷史,最早要追溯到民國52年成立的「北大田徑隊」,為了讓更多社會人士一起參與,民國74年更名成立「北大長跑俱樂部」,台灣早期、甚至目前許多馳騁賽場的跑者,如張嘉哲、何志豐、鄭子健、陳彥博、翁竹毅、陳孟欣、楊建霆等都曾是北大長跑共同訓練的一員。

民國88年,北大再次更名為台北市長跑協會,早在許多路跑社團萌芽之初,台北市長跑協會就已經走過了好一段路,在這之前究竟有多少路跑社團成立,已不可考,但若說台北市長跑協會是台灣以跑馬拉松為訴求的非營利性路跑團體之濫觴,可一點也不為過。

 蔡文雄開玩笑的說,北大從成立到今天已經51年了,可是和金馬獎與老夫子同年紀呢! 


左起,陳孟欣、鄭子健、邱建興、蔣清吉(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至於為什麼當初要舉辦五千公尺測驗賽呢?其實這正是台北市長跑協會(後簡稱北跑)社團宗旨的實現。健康、快樂、服務,是北跑的宗旨,在現代各種跑步活動紛紛擾擾,為報名搶破頭的今天,回頭想想,健康與快樂正是我們穿上跑鞋的初衷,不是嗎?


蔡文雄曾擔任陪跑志工,牽跑前視障協會理事長李昆明(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蔡文雄也特別補充了快樂與服務這兩個層面,他提到身為跑者,不單自己快樂,更要使他人一起快樂!而服務不是表面做做樣子而己,要有深度、有效率,及有價值的服務,用跑步的專長或熱情回饋給跑者。所以推廣舉辦市民參加跑步運動,是北跑的另一個宗旨,希望能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地、讓愛跑、想跑的市民能安全、不受干擾的運動,進而鼓勵大家一起來跑步流汗,培養民眾樂觀的個性,並保持身體健康,減少醫療支出。蔡文雄幽默的說,大家都來跑步,健保局就可以賺大錢,成為上市公司啦。


蔡文雄(中)與年輕的跑者們同場標汗(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使命感,北跑在早期台灣市民長跑風氣還不是很興盛的時代,就主動提供國內優秀長跑選手補助經費、出國移地訓練、營養費、報名費、交通費等資助,全是由北跑熱心的跑者自掏腰包,不為別的,就是希望看到熱愛跑步的跑者能無後顧之憂地享受跑步,自我實現,進而再回饋更多的跑者。

同時,也希望提供國內優秀選手能有固定的5000公尺平台?技,相互良性競爭,進而提高長跑水準。


何志豐與陳彥博(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對於資助當時這些優秀的小跑者,北跑沒有別的要求,只有一個規定必須遵守,那就是要來服務北跑舉辦的路跑賽事或五千公尺測驗賽,取之於跑者,用之於跑者。你目前看到台灣的知名跑者,其實當初有許多都是在場邊計時吶喊的熱血志工呢。


(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也因為這份真心為跑者服務的熱忱與不求回報的幫助,當初和北大一起訓練的跑者,面對這重新起跑的五千公尺挑戰賽,當然是義不容辭的願意幫忙,鳴槍、擔任志工、提供宣傳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看看今年前兩次的挑戰賽海報,不就是你我熟悉的張嘉哲與陳彥博嗎?


陳福彬帥氣的衝刺英姿(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你也許還有個疑問,為何要測五千公尺,而不是一千、一萬、或半馬呢?

一般每天跑的休閒跑者(每週30~50km以上),平時練習多半自我訓練,或與休閒性質的團體一起團練,所以比賽時容易被比賽氣氛影響而怯場緊張!所以必須常一起測驗5000公尺、以培養自信心與人良性「競爭」的心態才不會緊張。

而就訓練層面而言,五千公尺主要是「速度耐力」的鍛鍊,以心肺為主,對於大多數的市民跑者較容易完成與培養自信心,而且五千公尺如果沒有像田徑場等封閉跑道團體測驗,很容易會自我鬆懈,不盡力跑完!因此多人挑戰賽可以鍛鍊跑者被動完跑、對於心理素質的幫助很大。

另外,馬拉松需要培養「意志力」及「肌肉耐力」,較難維持等速,所以五千公尺兼具訓練心肺耐力和配速感的雙重效益,對於想要挑戰馬拉松的市民跑者很有幫助,也能藉由測5000公尺與每週練跑公里數(約10-12週的訓練記錄)得以推估馬拉松比賽的成績和目標。


(照片來源:台北市長跑協會)


 

賽事資訊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